7月23日,湖北省社科院在汉举办“打造产业支点,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研讨会。来自中国社科院、湖北省委政研室、省经信厅等权威机构的20位专家围绕湖北如何打造“产业支点”建言献策。
湖北省社科院党组书记徐艳国表示,湖北支点建设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产业支点,要推动产业支点的发展,就要打造湖北优势产业集群,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塑造湖北发展新优势。
打造“首款首次首创”技术,以技术新供给赋能产业
湖北省经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激活湖北发展新动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路径。湖北作为科教大省、经济大省、工业大省,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坚实的产业基础,在推进“两创融合”上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是创新人才密集。湖北省是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拥有院士82人、全国第4,高校132所、全国第6,在校大学生200万、全国第3,其中硕士以上在校研究生超过24万人。
二是科创平台汇集。国家级科创平台163家、全国第4,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0个、全国第3,新型研发机构525家、全国第2,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中部第1,武汉获批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组建10家湖北实验室并实体化运营。存储器、航天产业、网络安全与创新、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等4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加快建设,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网络、生物医药等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晋级国家级。
近年来,湖北省实施“61020”全链条攻关:每年突破6项重大基础研究、攻克10项关键核心技术、打造20项标志性产品,一系列“卡脖子”技术取得突破。
基于这些基础,湖北计划增强先进技术供给,通过聚焦产业发展需求,编制“51020”先进制造业产业创新图谱,滚动实施“61020”全链条攻关,力争在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工业母机等领域形成一批“首款首次首创”标志性成果,以先进技术的新供给赋能产业发展。
湖北还探索打造线上“淘宝网”与线下“广交会”相结合的新型技术转移平台,同时注重完善概念验证、中试熟化、样品试制、技术认证、检验检测等成果孵化平台,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流程平台服务”;完善科创团队与科创企业股权融资、债券融资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公开募资三大科技金融体系,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流程金融支撑”。
提高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链主+链创”协同创新
“湖北正优化科技创新空间布局,促进创新要素高效集聚,提高武汉科技创新国际影响力和襄阳、宜昌等科技创新全国影响力,保障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区域的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打造襄阳、宜昌等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湖北省空间规划研究院总体规划所副所长王冠表示,湖北一方面依托重点城市建设特色产业集群,培育战略腹地城市,一方面统筹优势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用地供应机制,充分保障产业链创新链等相关配套设施的用地需求。
在保障创新引领的产业空间背景下,目前,湖北成为全国少数几个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之一,66种重点工业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6.5%,新增经营主体数量连续4年每年超百万户,规上工业企业突破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均居中部第1,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加速构建。
湖北省委政研室相关负责人表示,湖北正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三线并进”,湖北产业体系也进入优势重构攻坚阶段,需要构建“五链融合”的产业生态圈,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和数据链,整体提升全省发展能级、速度和质效,积极打造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枢纽、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样板。
比如,在创新链机制创新方面,湖北提出“揭榜挂帅2.0”,由企业出题、全球解题。高校建立专利72小时转化评估机制等。目前,武汉大学试点转化率提升至45%。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产业组织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郭朝先认为,在创新层面,湖北仍存在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驱动力还不足的问题。郭朝先建议,搭建以企业为主体的重大产业创新平台,依托龙头链主企业强化平台载体建设。
郭朝先举例,可依托集成电路(长江存储)、新型显示(华星光电)、智能网联汽车(亿咖通)、汽车智能芯片(东风汽车)、激光(华工科技(000988))、未来新材料(湖北鼎龙)、无线通信(中信科)、光纤光缆(长飞光纤(601869))、工业母机(华中数控(300161))、生物医药(人福医药(600079))等优势产业的“链主”企业,推动“链主+链创”协同创新。
实施“河湖+”产业模式,打造水利产业集群
湖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璐表示,湖北坐拥“三江两库千湖”,水是湖北最大的自然禀赋,立足江河湖库水体多样、工程种类齐全完备、发展阶段适中的有利条件,湖北正加快推进水利REITs,推动湖北“水优势”向“经济优势”“生态优势”深度转化。
持续壮大水利产业集群。深化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管理机制改革,打造以水发集团为航母的水利产业集群和汉江节水产业集群。
加快培育和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加快传统水利设施智能化改造,培养复合型人才,为未来产业布局提供应用场景和要素保障。
大力实施“河湖+”产业倍增行动。整合河湖库资源,实施“河湖+”旅游等产业创新模式,推进“河湖+”与影视、教育、出版、游戏、服务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开发河湖IP。
打造水文化高地。深入挖掘抗洪精神、长江文化、荆楚治水文化的时代价值,建立红色水利工程保护名录,搭建具有长江流域特色的水文化建设平台。
湖北省交通运输厅规划研究室正高级工程师余厚振认为,要实施支点建设中的枢纽提能战略,就要围绕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要求,发挥交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先行引领作用,完善都市圈城市群交通网,推动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
打造高水平内陆开放枢纽,助力提升支点开放辐射力。一是打造中部国际航空门户,全面对接空中丝绸之路。高标准建设运营天河机场、花湖机场航空客货运“双枢纽”,建设“武汉-鄂州”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强化双枢纽协同,推动“两场变一场”,构建覆盖世界主要航空枢纽的国际航线网络体系。
二是打造长江中游航运中心,高效联通海上丝绸之路。利用武汉港近洋直达、与上海港等沿海港口直挂的便利优势,加快完善综合保税、空箱调度、航运服务等功能,加强对长江中上游及西部地区市场的开拓力度,打造服务长江中上游地区、辐射西北和西南地区的集装箱转运中心。大力发展阳逻港与汉江、湘江等支流港口的直航航线,进一步提升干支联动水平。
三是打造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深度融入陆上丝绸之路。全面提升中欧班列武汉集结中心枢纽集结能力,加强吴家山铁路中心站与阳逻国际港枢纽协同。依托江海铁跨境联运优势巩固拓展国际通道,加强中欧班列与汉亚直航对接,做大做优做强“日韩—武汉—中亚/俄蒙/欧洲”地区的海江铁跨境联运。
另外,推动鄂湘赣“中三角”联动发展。协同推进汉湘桂内河航运大通道、长江中游荆江河段整治等重大工程,打造“运河上的鄂湘赣”。谋划推动荆岳高铁、武咸昌高铁、武汉枢纽直通线东延线等重大项目纳入国家规划,打造“轨道上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推进中部国际航空枢纽、国际陆港、水运出海港建设,共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第五极”。
湖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负责人夏梁认为,湖北要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优化现代化产业体系空间布局。织密“多式联运网”,统筹铁公水空运输,推动 “一单制” 联运;支持联运设施建设与模式创新,提升物流效率,强化对外开放支撑。
激活“航空新动能”。推动鄂州花湖机场市场化转型,建临空产业集群,吸引开放型企业,提升本地货源供给;加强与武汉及周边联动对接,促进航空物流与区域产业融合。
利用“水”“空”“网”形成集聚优势。依“水”建长江中上游多式联运中心等,发展绿色产业集群;依“空”布局高附加值产业,推动“产、贸、园”融合;依“网”融入全国算力网和技术交易网,布局新兴及未来产业。
优配网-配资杠杆-排名前10的证券公司-沈阳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